

最近有不少人問到,Revit模型提量與傳統算量有什么區別嗎?Revit模型提量準嗎?今天就來給大家從Revit模型提量來講對比下Revit模型提量與傳統算量。 Revit模型提量 小編通過幾個軟件的數據說明Revit模型提量,小編驗證的Revit算量與傳統算量的誤差比傳說中的2%-5%還要低,下面小編就給各位看看數據。 是不是看的不夠明白?小編也幫您總結好啦! 對于Revit繪制方法二中的量差情況,主要是因為Revit中梁板柱的扣減關系的原因,Revit的中的扣減順序是板→梁→柱,但是在國內扣減順序為柱-梁-板,Revit中梁柱與板的重疊部位,不會扣除板的量,所以,繪制方法二中的板的量會多。 咱們再來看下依據構件來計算的量差情況: 在Revit繪制方法一中梁的量被板扣除了,柱子也相應的扣除了,在Revit繪制方法二中梁與柱子的量與算量幾乎一致,Revit中的板沒有做相應的扣減,這是Revit與算量軟件的不一樣的地方。 對比上述的兩種對量方法,需要對量人員依據具體的情況,選擇Revit的繪制方法。 Revit模型提量現狀 Revit模型精度不夠,這是現狀。有一點小編也要申明一下,如果要求小到一顆螺絲釘、細到每一根“箍筋”,真的是太勞民傷財了,而且對于現場,算量的應用幫助也不大。不可否認真正的Revit算量,對于模型精度以及建模人員的專業知識要求很高,既要懂Revit又要懂工藝工法?,F在的模型以及部分的建模人員還達不到這個要求。 Revit模型中的扣減規則與傳統算量扣減規則有所不同 計算規則的不一樣,是小編在使用Revit對量時很頭疼的一點,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觀點一中所提出來的RVT中板不會被任何構件扣減,在算量軟件中柱子不會被別的構件扣減,所以常常因為扣減規則不同,小編還需要對板的屬性進行調整,確保板不會扣減梁柱等構件,從而保證量的準確。 BIM與造價 對于BIM中不精確的地方,例如拿外墻抹灰工程量來說,計算規則是:不含門窗洞口側壁,而涂料是包含門窗洞口側壁。就側壁這個情況來說,BIM人員幫助區分嗎?BIM的模型是這樣建立的嗎?BIM人員在造價方面專業嗎?BIM人員能拿著模型與跟勞務對量嗎?軟件做不到的地方,BIM人員會手算嗎?這么多問題,都可以拋開專業的造價人員做到嗎?這些真的值得我們思考下。 所以,經過上述這些分析,大家是不是覺得要想達到Revit算量,需要BIM的人員,也必須要懂造價專業知識。對量的造價人員,也必須懂BIM,這樣大家在對量,結算的時候才會在一個平臺上。(源自廣筑BIM咨詢)
接下來演示一下Revit出明細表的步驟:
01
在我們做BIM項目時,工程量統計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,并且在Revit中統計的工程實物量也是相當準確的,尤其是機電安裝專業的模型,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如何使用Revit的明細表功能統計管道長度。
“視圖”>“明細表”>“明細表/數量”;
新建類別為“管道”的建筑構件明細表,注意階段與模型保持一致;
依次添加:類型、系統類型、尺寸、長度與合計,或者添加后使用下方的排序按鈕來調整;
點擊確定以后生成明細表,每列的排序與上一步設置相同;
對于幾列屬性我們也說明一下設置的理由。
類型:通常我們都會在類型屬性里定義材質,如果不是按此方式定義管道類型的話,也可以單獨添加“材質”屬性,不過當然也要在對應管道類型中正確設置,包括管道的連接方式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添加。
系統類型:由于Revit中的MEP系統較不靈活,因此對于系統的區分我們也可以根據項目實際情況添加屬性,如“系統分類”、“系統類型”、“系統名稱”和“系統縮寫”等,或者結合應用。
尺寸:顯示管徑尺寸
長度:單個圖元的管段長度
合計:顯示管段數量,此處為了解釋后面的功能而添加,實際使用中可以不要
在添加屬性字段的步驟中,或點擊明細表的屬性面板,可以對明細表做排序、匯總和統計;
勾選總計以后會對明細表數量做統計;
將明細表拖到底部,便可以看到總數,但是我們發現沒有各列的匯總,如長度:
點擊格式,將“長度”設置為計算總數,如要統計其他列的總數,方法類似。
我們再來重點解釋一下排序中的“逐項例舉每個實例”。
取消勾選以后,如果我們沒有設置過“排序方式”,則所有列的內容都會被匯總到一行中;
只要設置了對應列的排序,則該列就不會被合并;
之前添加“合計”列也是為了在這邊更容易地看清合并前的管段數量,此處我們沒有對長度進行合并,因此只有長度的值被匯總了。
最后我們再來介紹一下明細表的過濾器。
我們添加的屬性字段可以通過明細表的過濾器來做篩選,比如篩選出需要的管徑范圍;
以下明細表字段不支持過濾:
注: 過濾器區分大小寫。
除上述字段外,明細表仍有不支持的類型,很多還需要添加共享參數來解決,我們會在后面的內容中繼續講解。
02
統計管件長度
上一節中我們介紹了-revit中使用明細表分系統、分類統計管道的方法,但由于revit計算的是管道實際長度,而未考慮延長米。
在我們做安裝算量計價時含管道延長米的才是計算值(即到管件中心的延長線長度),而像彎頭之類的管件本身長度也非計算值,并且也無法直接統計,因此還需要在管件族中做一些調整,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具體的操作方法。
我們在“視圖”下找到“明細表/數量”,新建管件明細表,
添加:“族”、“系統類型”、“尺寸”、“合計”等字段,
如何計算長度稍后解釋,其他需要統計的字段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添加。
如何計算長度稍后解釋,其他需要統計的字段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添加。
此時管件明細表的樣子基本有了。
所有需要統計長度的管件,都要添加共享參數,雖然工作量比較大,但做過一次只有保存完族,后續就可以一直使用了。
我們以彎頭為例來添加“管件長度”的共享參數,
新建“參數組”,新建“參數”,名稱為“管件長度”,類型為“長度”,
注意:為了能匯總所有管件的長度,共享參數名稱必須相同。
然后再將共享參數添加進“族類型”參數,選擇“實例”參數;
然后我們必須明確了解族中計算延長線長度的驅動參數;
通常角度默認是90°,很難區分上圖中“中心半徑”與“中心到端點”標簽,哪個才是正真應該作為延長線長度的計算值;
將默認角度設為其他角度,就比較清楚了。
“中心到端點”標簽才是正確的計算值,延長線長度就是2倍的“中心到端點”距離;
在“族類型”參數中,設置計算公式:管件長度=中心到端點*2,
注:族不同時,公式不同,應根據族的實際情況設置計算公式;
此時可以將默認角度設置回原來的90°,然后將族載入至項目,并覆蓋參數。
為了在明細表中統計管件長度,還需要在當前項目中為管件添加相同的項目參數;
點擊模型中的族,也能在屬性面板中看到每個管件的計算長度了。
然后在管件明細表的字段中便可以找到管件長度了,同樣也添加進去;
每類管件的長度也顯示了;
別忘記設置格式>管件長度>計算總數,來統計總和;
這樣就可以在底部顯示管件的累積長度了;
上一節我們也提過,明細表字段的過濾限制較多,我們很難去篩選出各類管件的長度,也無法與之前的管道長度明細表合并計算,因此還有一部分工作,我們建議將明細表導入到Excel后再進行,具體方法會在下一節中講解。
03
導出Excel表格
前兩節中我們解釋了revit中利用明細表統計管道和管件長度的方法,但明細表對于多類別的匯總、族類型過濾支持都很不方便,所以許多朋友更希望能導出excel格式的表格來做后期的數據加工。雖然revit無法直接導出xlsx或者xls格式的文件,但也可以通過幾步簡單的操作完成。
首先打開我們需要導出的明細表,并置為當前視圖,
然后在“文件”>“導出”>“報告”>“明細表”中導出。
初始導出的明細表先選擇txt格式,
使用默認設置,保持Tab分隔即可,
新建Excel工作表,選擇“數據”>“來自XML數據導入”;
改為“所有文件”格式,導入剛才txt格式的明細表;
使用默認分隔符號選項,點擊“完成”即可;
使用默認分隔符號選項,點擊“完成”即可;
這樣明細表導入Excel的工作就完成了,然后我們就可以自己調整樣式和做篩選計算了。
長按識別二維碼
咨詢BIM考試時間/報名/培訓